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近年来,江苏坚持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社会投资、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多赢”之策和关键之举,适度超前谋划实施一批支撑攻坚、惠及长远的重大工程,切实增强了源头治理水平,有力提升环境扩容能力,进一步盘活了存量环境资源,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江苏始终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减污降碳、源头治理的关键抓手,纳入美丽江苏建设总体布局,制定实施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全省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现质的跃升。“十四五”以来,全省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259万立方米/日,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6700余公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78.7%。
聚焦补齐短板,加快完善政策体系
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谋划,确保有限的投资用在刀刃上,花在关键处。围绕城镇污水、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自然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环境风险应急能力体系、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等7个重点领域,细化制定专项建设规划。与此同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全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形成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聚焦源头治理、本质治污,进一步补齐短板弱项。
聚焦项目实施,不断健全推进机制
建立项目接续实施机制,加大督察考核推进力度。每年发布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排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建立“月度跟踪调度、滚动实施调整、年度总结评估”的项目推进机制,对重点工程项目实行“一项一档”,定期调度推进,逐月通报结果。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列入各设区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目标任务书,开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达标攻坚专项行动。拓宽项目融资机制,在全省统筹支持一批生态安全缓冲区、“绿岛”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升级“环保贷”政策,创新“环保担”产品,出台“环基贷”政策,为基础设施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开展省级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撬动更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2023年分别安排重点工程项目894项、618项,治污减排能力大幅提升。
聚焦扩容增量,切实创新工作举措
创新开展城镇水平衡核算管理并拓展至乡镇,推动各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每年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探索农污治理新路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锡山模式”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创新开展“绿岛”项目建设,累计建成187个废气、废水及固体废物处置的共享治污设施,惠及3万多家中小企业,破解中小企业治污难、治污贵的难题。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充分利用自然降解和恢复能力拦截和净化污染物,建成的67个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累计实现年削减COD4325.4吨、氨氮489.4吨、总磷93.9吨、总氮562.2吨。运用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加强设施运行情况监控,依法严厉打击弄虚作假、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场景应用,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智能化发展水平。
张皓(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研究员/江苏省常州环境监测中心科长)
王淑芬(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线上实盘配资平台